二、2022年发展趋势展望
(一)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已逐渐成为全球统一意志
根据IRENA统计,截至2021年11月,177个国家(约占所有国家的90%)表示正在考虑净零目标。这些国家中,9个已经宣布实现了零排放,16个将净零目标写入法律,59个已发布推动净零目标的政策文件,21个已经声明或承诺达到净零,72个国家正在就净零目标进行讨论。净零排放主要途径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。截至2021年11月15日,巴黎气候协定中,已有182个缔约方将可再生能源纳入其国家自主发展承诺,其中有144个缔约方有量化目标,并且有109个国家关注可再生能源发电。据IEA预测,到2024年,可再生能源占全球电力供应的32.3%(2021年为28%)。2022-2024年,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.8%。另据IRENA预测,在现有的各国政策框架下,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增加0.9 TW,达到3.7 TW。若要实现2030年全球升温控制在1.5°C的目标,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需达到10.8TW,2050年进一步增长至27.8TW,并占90%的电力份额。2021-2050年期间,可再生能源年均需求投资近1万亿美元,超过202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投资3000 亿美元的三倍。
(二)光伏发电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
全球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“零碳”或“碳中和”的气候目标,发展包括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,再加上光伏发电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电源形式,预计全球光伏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。2021年,全球光伏新增装机170 GW,创历史新高。2021年全球各国新增装机数据亮眼,中国光伏新增装机54.88GW,同比增长13.9%;欧盟新增装机25.9GW,同比增长近34%;美国预计新增装机近26.8GW,预期同比增长约39.6%;印度新增装机11.89GW,同比增长218%左右。2022年,在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和全球绿色复苏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,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仍将快速增长,预计2022-2025年,全球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将达到232-286GW。
在风光大基地快速推进、分布式光伏加快发展等助推下,我国光伏市场也将进一步快速增长,预计2022-2025年,我国光伏年均新增装机量将达到83-99GW。
(三)集中式与分布式迈入齐头并进发展阶段
在政策指引和市场需求的影响下,未来光伏发电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发展趋势明显。2021年12月,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《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》中要求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,优先推动风能、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。集中式光伏方面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中指出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松辽清洁能源基地、冀北清洁能源基地、黄河几字弯清洁能源基地等九大清洁能源基地。习近平总书记在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,为推动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,中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,在沙漠、戈壁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。目前,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有序开工,第二期项目申报工作已经启动。未来,集中式光伏将依托“多能互补”、“源网荷储一体化”等发展模式,建设更多“风光+光热”、“光伏治沙”、“新能源+储能”、“新能源+氢能”创新应用和示范项目。分布式光伏方面,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《关于报送整县(市、区)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》,要求整合资源实现集约开发。11月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、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印发《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促进碳达峰实施方案》,提出到2025年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可安装光伏屋顶面积力争实现光伏覆盖率达到50%。除此之外,国家发改委《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》的发布也为分布式光伏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,扩大峰谷价差将进一步推动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的发展。
(四)光伏与其他产业融合助力行业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随着各行各业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工作的逐步推进,各领域相关部委均出台了政策以推动光伏发电的融合化应用,光伏发电在各领域应用中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。
此外,更多的“光伏+”应用项目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,改善着我们的环境,例如:光伏治沙、光伏+矿区治理、光伏+取暖等。
(五)光伏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发展方面,大尺寸将成为主流,2021年182mm和210mm硅片尺寸合计占比由2020年的4.5%迅速增长至45%,预计2022年其占比将进一步扩大至75%,未来其占比仍将保持扩大趋势。除此之外,n型电池有望快速放量,2022年,n型电池(异质结电池和TOPCon电池)占比有望从3%提升至13.4%;据分析机构统计,TOPCon2022年底产能有望超过35GW, HJT超过13GW。
(来源:中国光伏行业协会)
链接网址:
https://guangfu.bjx.com.cn/news/20220415/1217979.shtml